七下科学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
来源:温州家教网 2012-5-9 12:00:54
第一节感觉世界 1、人有听觉、视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、痛觉和冷热觉等感觉,分别感受周围的各种信息。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、声音的产生:物体的振动发出声音,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。固体、液体、气体都可以是声源。 2、声音的传播: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。固体、液体、气体都是介质,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。 3、声波:声音在空气中以波的方式向远处传播。 4、应用:超声波粉碎胆结石、探测海水深度等。 5、声音的传播速度:从快到慢:固体、液体、气体; 在空气中,15℃时,340米∕秒; 20℃时,344米∕秒;气温每升高1℃,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.6米。 第三节 耳和听觉 1、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:耳廓收集声波,鼓膜振动带动听小骨振动,听小骨把声音放大传入耳蜗,使里面的液体振动,听觉感受器便把信息传到脑部形成听觉。P11页 2、如遇声音很大时,只需长大嘴巴,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,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。 3、耳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,因内耳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(位觉感受器);感受器敏感的人,会晕船、晕车等。 4、音调:声音的高低。 频率: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。单位:赫兹(赫); 物体振动得越快,频率就越大,音调越高。女高男低。 超声: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;超声波:B超、蝙蝠靠超声波生活等。 次声:低于20赫兹的声音;次声波:雷达、地震、火山爆发都会发出次声波。 5、响度:声音的强弱。 响度与生源的振动幅度有关,还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。 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,距离声源越近,响度越大;男强女弱。 单位:分贝(dB) 正常说话:40~50分贝 6、音色:由发声体的性质、形状、发声的方法等决定。 7、噪声:使人烦躁不安的声音。 8、防止措施: ①从声源处减弱:如禁止鸣喇叭; ②从传播处减弱:如高架路上安装隔音屏; ③绿化,植树造林。 第四节 光和颜色 1、光源:正在发光的物体。如太阳、发光的路灯、燃着的蜡烛、开着的电视机等。 2、光的传播: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。 3、应用:小孔成像(树林间地上的光斑—太阳的实像)、射击、排队、影子、皮影、杆影等。 4、光的传播速度:从快倒慢:真空、空气、液体、固体; 真空中的传播速度:3×105千米/秒或3×108米/秒; 光年(长度单位): S = Vt= 3×105千米/秒×365×24×3600秒 = 9.46×1012千米 5、光的色散: 单色光:红、橙、黄、绿、青、蓝、紫; 复色光:白光等; 无光:黑色; 6、看不见的光: 红外线:电视遥控器、红外线温度计等; 紫外线:验钞机、量少消毒灭菌、过量会诱发皮肤癌。 7、物体的颜色: 透明的:透明的物体由透过的色光决定的;戴红(有)色眼镜看不同的物体(试试看)。 不透明的:不透明的物体由反射的色光决定的。如绿光射到红色物体上,物体成黑色。
第五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1、光的反射: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,光会改变传播方向,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。(垂直入射,垂直反射,不改变光路。) 2、光的反射定律:光反射时,反射光线、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,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;反射角等于入射角。 3、光路具有可逆性:P23页 4、反射种类: ①平面反射: 镜面反射:改变光路的作用:如潜望镜;平面镜成像:倒影等;发生镜面反射的地方,有光线太强,看不清;无光线的地方,看不见。 漫反射:让我们看清物体。 ②球面反射: 凸面镜:对光有发散作用;如观后镜:可以扩大观察范围。 凹面镜:对光有会聚作用;如太阳灶、探照灯等。P25页 5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:虚像,想和物体等大,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。 6、光的折射定律: ①折射光线、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;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; ③密度小的角大。 7、应用: 界面折射:看水池变浅了、从水池里看旗杆变高了;渔夫戳的鱼,在看到鱼的后下方,渔夫看到的鱼是虚 像,而鱼成的像在视网膜上是实像。 透镜:凸透镜:照相机、幻灯机(电影机)、放大镜、远视眼镜片(老花镜)、眼睛(晶状体); 凹透镜:近视眼镜片 第六节 眼和视觉 1、 凸透镜: 中间厚,两边薄。能将平行光线会聚成一点(实焦点),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成平行光线。P28页 2、凹透镜: 中间薄,两边厚。能将平行光线向外发散(虚焦点),发散光线凹透镜折射后成平行光线。 3、透镜的要素:物距(u)、像距(v)、焦点(f)、焦距 P28页 4、凸透镜成像: 照相机: u>2f;f<v<2f; 另侧、倒立、缩小、实像 找焦距: u=2f; v=2f; 另侧、倒立、等大、实像 幻灯机:f<u<2f; v>2f; 另侧、倒立、放大、实像 找焦点: u=f; 从焦点发出经凸透镜折射后成平行光线 放大镜: u<f 同侧、正立、放大、虚像 一倍焦点是倒立和正立的分界点,也是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; 二倍焦点是放大与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。 5、眼睛:P31页 6、人类视觉上的限制: 盲点:P33页 ;近视眼与矫正:P33页;远视眼与矫正:P34页;色盲:P34页 7、爱护眼睛,保护视力。 第七节 信息的获取和利用:P36 ~ 38页
|